解放初期,本溪就以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国家的建设无私地奉献着,年10月1日,本溪人民刚庆祝新中国诞生,还没完全恢复元气,年 爆发。本溪人又敞开胸怀,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地冲上去。
年的本溪,是特殊的,是不平凡的,是值得骄傲的。本溪人时刻准备着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将热血洒在朝鲜的三千里江山!
英勇的本溪人民,再次创造出山城历史上的丰功伟绩!
一、功在兵工站:设五个兵工点、负责方圆50公里过往部立体保障。
民工动员大会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随即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公然出兵干涉,并将战火烧到了中国鸭绿江边。
10月19日,中国人民 ,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
10月25日,中国宣布抗美援朝正式出兵。全国人民随即行动起来。
本溪市直属东北行政委员会管辖,本溪县、桓仁县均归辽宁省领导, 中,本溪市区接受的任务主要以后勤保障为主。
一天,本溪民政战线年轻的职工杨振华接到开会通知。他马上意识到,在这个紧急的时刻,会议一定不同寻常。
在东北人民政府民政部的会议室里,气氛紧张而凝重。
会议部署: 就要开始了,各县区要做好准备。本溪的任务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首先是四野38、39、40军要在本溪外围驻扎,本溪要随时给予帮助。
会议结束后,代本溪接下军令状的杨振华传达了会议精神,本溪市政府立即发动6万人,动员老百姓行动起来,大家热情地写慰问信,装慰问袋,对驻军进行慰问,那情景真正是军民鱼水情,战士的情绪也非常高。
10月19日,中国人民 正式过江。令本溪人民难忘的是,即将出征的战士们此起彼伏喊的口号就是“不辜负本溪人民对我们的热爱和支持”,战士们动情地说,我们到前方一定打胜仗,不辜负本溪市委市政府和老百姓对我们的支援。
随即,本溪开始紧锣密鼓地开展后勤保障工作。一段如火如荼的岁月揭开了帷幕。
从丹东过江的 路过本溪,本溪的工作已不仅仅是写慰问信,而是切实地解决生活方面的问题。那么多过往部队吃什么,这是本溪当时必须解决的事。
做好后勤保障根据东北人民政府民政部的指示,在本溪做炒面。大约做了有十多天的时间,东北人民政府根据东北军区后勤部的意见,说不行,光吃炒面,战士受不了啊,所以,还得要在你这个本溪地区设军工站。
于是,本溪马不停蹄,要在5天到7天之内建起两千平方米的供应房。虽然不是高楼大厦,但7天就建成一个两千平方米的油毡纸房,不可思议,那真的是很快。在兵工站里支了十口大锅用来烧水,十五口大锅用来做饭做菜。
年10月份以后,本溪兵工站正式成立,主要担负沈丹铁路本溪站、本溪湖站、桥头站及国道(沈丹)80公里处和石桥子五个点、方圆50公里的成批过往部队饮食供应立体保障任务。
对 的这个“炉灶”开了以后,本溪就为此义无反顾,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肩上的职责。在最紧张的时候,工作人员三天三夜没吃饭,没喝水。
因为每30分钟往朝鲜过一趟车,过车就要吃饭,吃饭就要喝水,忙起来那是没日没夜。大家热情无私地付出着,从而赢得了赞扬声声,雪片般飞来的表扬信不下千封。
这千封表扬信就象千言万语,让本溪人民深深地感动。“保家卫国,感谢本溪军工站”的旗帜高高地飘扬起来。四五十面飞扬的红旗,在风中猎猎飘扬,成为本溪历史上辉煌的画面。
正是因为我们本溪兵站突出的成绩,在年大区刚撤销时,民政部召开全国“拥军拥属”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本溪民政局年轻的杨振华那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受到毛主席的亲自接见。
任何时候,本溪兵工站都因此而拥有了最为自豪和光辉的过去!
二、来到朔州
欢送支前民工年11月6日,根据辽东省委、省政府的命令,本溪紧急动员,组成民工支队援朝。
任务下达后,本溪县迅速组成了一支人的民工支队,由丙辅治任政委,连承智任支队长。桓仁县组织了名的民工支队。与此同时,还同时组建了一支拥有余辆马车的战勤队伍,奔赴后勤部第八大站(灌水)执行战勤运输任务。
此后,这两支英勇的民工队伍冒着敌机的轰炸战斗着,在宽甸、永甸、长甸,将国内的大量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朝鲜。
年,奉辽东支前指挥部命令,大车队精选了辆马车组成支前先遣队,到朝鲜中国人民 后勤部五分部执行任务,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战场推向“三八”线以南,后勤工作随之前进。
大车队又分别在顺川、成川、三登地区,运输和疏散军用物资。历经千难万险,机智勇敢地同敌机和各种困难作斗争,筑成了一条轰不垮、炸不断的运输线。
自从本溪县和桓仁县各自成立的支队直接入朝,他们就把自己的一切赋予了这三千里江山。两支民工队伍入朝的具体任务是什么,后来的情况又是怎样,他们又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
本溪县民工支队入朝的主要任务是以装卸战备物资为主,而桓仁县民工支队则担负着运输的繁重任务。
过鸭绿江年10月下旬,辽宁省民政厅给桓仁县下达任务,组织三百副担架和三百台大车开赴朝鲜,口号是“保卫边疆保卫祖国”,23号电话通知下去,很快准备齐全,位民工聚到县里集合,28日支队带上这副担架、台大车从桓仁出发到了宽甸长甸河口,渡江之后,到朝鲜五分部二分站执行任务,装卸火车,抬伤号。
本溪县当时没有副县长,连承智在县里当政工秘书顶副县长的角色,成立民工支队让副县长去,他就被派去了。宣传部长邴辅治,是政委。
本溪县人入朝任务不是件容易的事,支队干部由县里出,大队干部由区里出,那时候成立5个大队,大队底下管三个中队,中队干部是由乡里出的,基本上是乡一级的干部。小队长由村里的干部出。队伍组织起来了以后,在碱厂进行了政治动员和军事训练。
年10月下旬,省战勤指挥部命令支队开往宽甸待命。没有车,交通不方便,行动全靠步行。
队伍穿山越岭,两天行进80多公里,到达了中朝边界宽甸的长甸河口。
这个地方与朝鲜仅有一江之隔。可以看见对岸被敌机炸成了焦土,大桥也被炸毁,我们驻地亦被轰炸。民工队伍是由刚刚翻身解放的农民组成,素质不高,随即产生了思想情绪,支队抓紧时间进行再教育。
省政府副主席李涛和省民政厅厅长王海之,先后来到驻地看望民工。李主席指示,多讲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提高民工队伍的政治觉悟,要大家认识到:中朝必胜,敌人必败。李主席说他今天来送行,凯旋时再为大家摆庆功酒。
过了江,在向导的带领下直奔第一站朔州。当时,天上连星光都设有,摸黑行军,朝鲜当地的向导都难分辨方向。一夜间,走了40公里,拂晓前,到达朔州城郊,隐蔽在八芒岭的一个山沟里。
此时,经过一天一夜的行军,缺乏军事训练的民工们又累又饿。但这个时候正是拂晓之时,敌机繁频出动,支队命令不许埋锅造饭。
天黑下来,大家立即忙活起来。可是还没等到饭熟,隐约听到了敌机声。只好七手八脚灭了火,敌机没有发现,从头顶飞过,大家就着远处传来的轰炸声把未熟的饭吃到肚里。
因为支队划归 后勤部三分部领导。所以,到达朔州把队伍安顿好后,连承智立即带领翻译、警卫员等八名同志前往三分部接受任务,简单说,任务就是后勤工作,前装后卸,但有一条原则,就是人等车可以,车不能等人。
当时毛部长、胡政委接待了他们。部长说:“来得正好,前方急需物资,要及时送上去,正盼你们呢!”接受任务后,回到支队召开了紧急会议,布置任务。将国内火车运来的物资,装汽车及时运到了前线。
在前线在朔州,任务艰巨、时间紧,敌机不断骚扰,只能夜间完成。生活苦,后勤又跟不上,吃的粮食,是被敌机炸散的带有汽油味的高粱米,还供不及时。支队李金杰同志,找当地政府筹粮,前脚走,后脚支队就转移了,他后来追了3昼夜才赶上民工队伍。
完成任务的实际情况是,因为运输车辆本来就少,加之敌机炸毁一些,运输特别紧张。国内的物资不能及时运往前线,大家着急啊!为了物资不被炸毁,队伍连续作战,装卸运输时,支队采取分段负责的办法进行。刨冻土,挖坑道,将物资运到山洞隐蔽,一般的物资放到山沟里。
一次,一列装满汽油的火车,有一节车皮的汽油桶被敌机打中起火,十分危急。二大队长魏守国同志带领大家,冒着生命危险,及时将车皮挂钩摘开,推到安全地带。
年七、八月间,下了一场大雨,山洪瀑发,淹没了隐蔽的物资,民工连夜抢险,把物资搬到山上。与此同时,分部命令支队到大同江上游抢救物资,由部分人员去执行任务。
队伍在路经大同江的一个支流时,水急浪高。大家手把手,肩并肩,渡过了洪流。在这次战洪水抢救物资的战斗中,支队荣立了集体功。有二位民工同志在这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
静心爱历史,提醒您:未完待续)更多本溪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