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雨简介
刘兴雨,年来到这个世界的男(难)人。是中国作协会员却没写过小说剧本,都是些小打小闹的东西。是高级编辑,刊物只编过学生内部刊物《新叶》,只推出一篇有影响的文章——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报纸只编过市级的。书,只编过《鲁迅集》《胡适集》,《张捷诗歌精选》、《阿明絮语》。马牧边的《独步夕阳》《本溪诗歌选》还是和冯金彦合编的。
《刘兴雨集》作为全国重点中学优秀教师推荐的杂文经典侥幸印了四次,《追问历史》一书,在《中华读书报》上意外与铁凝、冯唐、王小波、余华等六人的书一起被推荐。
为本溪人出书的贺雄飞
原创:刘兴雨
年,在一个小书店里,看到了一本新书,叫《火与冰》。封面上标注着这样的话:“北大怪才的抽屉文学”。北大怪才已叫人有了兴趣,还抽屉文学,能是个什么东西呢?受好奇心驱使就买了一本回去。这一看不要紧,果然是怪才,行文犀利见解深刻,哪像个20多岁的年轻人所写。怪不得要放抽屉里,里面有些东西实在是让人大吃一惊。哪个编者这么胆大,我一看封面,是草原部落黑马文丛。
从那开始,我记住了这个赫亮的名字——贺雄飞。
此后,我陆续读了他推出的另一些书,见识了另外一些黑马,像朱健国的《不与水合作》摩罗的《耻辱者手记》朱学勤的《书斋里的革命》徐无鬼的《城市牛哞》,一本比一本撞击人心,一本比一本更有分量。
在那个时代,如此着迷这套丛书的人绝不是我一个。那时,就像当年开卷不读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样,大有开卷不读贺雄飞,读尽诗书也枉然的势头。读书人都以读贺雄飞编的书为荣,那时要不读几本他编的书就好像喝酒的人没喝过茅台一样,是一件挺没面子的事情。同样,写书人也以让贺雄飞出书为荣。什么书好像经一经他手,就立马点铁成金一样,名噪一时、身价百倍。好像鲤鱼跃了龙门。
年,我把自己写的部分已发表的稿子发给他,并说要出一本《追问历史》的书。他接到那些稿后,给我回信说:
关于你的写作。我只提两点建议,供参考:一是不要只注意标题的尖锐和醒目,把一切思想浓缩在字里行间。逻辑、学理、史料的选择很重要。许多杂文家的文章,看个标题就行了,叙述实在没意思。二要最生动、最有趣、最鲜活的文字来写作。现在的杂文家大多文笔呆板,杂文腔很重,谈不上文,只是时评而已,没意思。《追问历史》是个大题材,需要余秋雨的文采,蓝英年的史料,潘旭澜的角度,黄仁宇的学理,写好不容易。写成思想随笔,不要写成杂文。平实中透出力量,这样才能打响。可读,可读,一定要可读。文字吸引不了别人,再好的观点人家也不接受。
进展如何?请速告我,我正在运筹03年的选题。
时间是年12月15日。
他可能一向无拘无束惯了,写信都不肯横着写,而是斜着写,字都很大,几行字就占了一页。但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书要求的严格,以及他的标准。这封信是他出版思想的披露,所以留在这里。
后来,我把全部书稿寄给了他。他让我到北京与他见面,就住在他的家里。
当年九月,他在天津古籍出版社推出了我的这本书。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只要这本书能够问世就行,其它什么稿费呀、印数呀都在所不计。那时吴思的《潜规则》一书正火,他就请吴思先生写了序言。在封底印上了叶文福、朱健国、毕志等人的推荐语。封套上醒目地印着《潜规则》《血酬定律》作者吴思作序并极力推荐。把它作为他新策划的“大学生读本”中的一本推向市场。
万没想到这本书很快就进入北京《新京报》、广州《南方都市报》畅销书榜和全国各大书店图书排行榜。年9月出版,第二年一月马上出了第二版,开本加长了。他兴奋地写了《再版前言》,王重旭也写了一篇《呐喊者的漂流》作为第二篇序言,朱健国、张捷、老姜也都写了文章附在书后。
这样的情况事先并被有料到。后来我到书店买书,在门口看手推车里也卖这本书,就拿过来翻。一翻发现不对,那个活动的封套印在书皮上了,仔细一看是个盗版书。
作为一本书,它该经历的都经历了,再版、上排行榜、盗版。
后来我向贺雄飞推荐王重旭的《读书献疑》,他欣然接受。这本书也很火,这回封套上印的是《追问历史》的作者刘兴雨作序并极力推荐,还成为华人学生的假期必读书。
那个时候,他不仅为人出书自己也写书,什么《夫妻兵法》《智慧的国度——以色列崛起之谜》《信仰与危机》。主要方向是研究犹太文化。他编辑的和自己写的书过不几天就推出一本,我现在的书架上整个一层都是和他有关的书。
21世纪初与贺雄飞在本溪水洞,当时暮色苍茫。
再后来,我又向他推荐了马亚丽的《另眼看四大名著》,这本书在大陆和台湾同时出版,并被《教师报》推荐为全国教师假期阅读书目。跟她同在书单上的还有周国平、龙应台、梁衡等15个人。
年,他在世界知识出版社推出了一本《中国历史的宿命——对真相的怀疑与常识的挑战》,宣称这是《中国为什么不高兴》姊妹书,探寻中华兴衰的深层历史文化原因。总共六位作者,都用大字号印到封面上,把我排在了第一个,我后面的好几个是大学教授。
他有商人的机敏和灵活,也有知识分子的执着与追求;他能摸准读书人的脉搏,也能抓住难得的商机;他最大的心愿是阻止知识分子的堕落。所以他既有商人的挣钱道,也有知识分子的责任感;既能在大学讲坛侃侃而谈,也能与书贩子讨价还价;真是复合型人才。
那个时候搞出版的人中,他未必是最有钱的,但在读书人心目中绝对是最有威望的。
他一生有几大理想,想办一个出版社,一个电视台、一个学校、一张报纸。出版社虽然没有办,但他一个人推出的书十个平庸的出版社也不能望其项背。所以,别人只能称书商,他却是当之无愧的出版家。他办一所学校的愿望如今也变成了现实,而且是全国唯一一所按犹太智慧以色列方式办成的无它国际创新智慧学校。
封面图片来自《新侨报》文章,作者王泓
编辑:一寸丹心
印象本溪谈老百姓感兴趣的家乡话题
感谢您的阅读、转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