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孩子在小学阶段到底要不要补课?如果补,我们家长要给孩子如何选课呢?
01
关于补课,我的两点认识
有的家长认为:我小时候什么课也不补,一样考高中、大学,现在工作也不错,为什么要让孩子补课呢?对于这个问题,海哥认为,毕竟时代不同了,补有补的必要,不补有不补的自由。结合自身实际,说一下个人观点:一是小学不一定非要选择名校。当然不是反对名校,主要是针对小学六年要克服接送、上班距离远、居住条件下降等问题,就得不偿失了,还不如找个离家近一点的学校,找个负责任的班主任,孩子每天多睡一会,多玩一会,身心健康成长,也是不错。二是补课要选适合自己的。为什么要补课?一是要补在课堂上老师讲不到的、讲不透的。如果在学校讲一次,课外又补一次,我认为一点意义也没有。二是要查缺补漏。主要是补在学校没理解的、听课走神的这一类。02
不同时期,孩子的几种不同补课方案
在幼儿园大班至小学2年级时:1.钢琴课,2.围棋课,3机器人,4.美术课,5.跆拳道,6.拼音课。在小学2年级到小学5年级时:增加语文、英语、数学,去掉了美术课,因为他不爱上;上了一年级就去掉了拼音课;跆拳道就当是锻炼身体了,一周就一节;1-3也是每周一节。这里要说一下,从二年级开始,语文是两个班,在沈阳是大语文,在辽阳是一节《阅读与写作》,文章的后面要介绍为什么要去辽阳上这个课。进入5年级之后,钢琴考完十级停课;围棋考完四段停课(这个太需要时间,下一盘棋,再复盘,3个小时就没了);机器人也停了,感觉有点照葫芦画瓢。增加了羽毛球、篮球,就当培养爱好+锻炼身体了,上面这些是课外的,到了这个年级,重点说一下课内的:英语本来是想停了的,一会说高考要考,一会又说高考不考的,后来之所以没停,主要是考虑一周一节学着不太累,有很多是在学校进不透的,还有从长远考虑,毕竟初中、高中还要学,保持优势还是有利于其他学科。数学这方面是孩子的强项,补课的内容是课堂不讲的,主要是想培养解题的思维,特别喜欢“这道题老师讲怎么解,引导学生再找2种解法,作业是回家后还要再换一种思维找解法,下节课老师再看对不对”。语文,这个要重点说一下。我们在参加中考和高考的时候都记得,最后1-2个月,物理、化学、数学可以大量刷题提高分数是A,语文、英语这类需要日积月累,且范围很宽的学科大量刷题提高分数是B,那么A与B决不是一个量级,A远远大于B,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小学、中学语文的出题范围越来越大,有一些知识点我们家长看了都答不出来。因此,现在小学语文要补的内容,分得越来越细,比如,有范围很广的大语文,小学高年级还有针对初中的文言文班等。为了提高语文的积累,采取“点面结合1+1”的方式,一个是在沈阳补一节大语文,讲得非常好,以后会介绍;另一个是在辽阳一节《阅读与写作》,之前很多人问有为什么这么选,这里多说几句,希望对孩子小一点的家长有帮助。03
为什么要选这节《阅读与写作》?
在孩子小学一年级结束的那个夏天,去辽阳姥姥家过暑假,考虑到进入二年级就要写小短文,三年级就要写小作文,打算报一个低年级的作文班,一共找了6个教育机构,每一个我都进行了试听,通过比对授课教师的师资力量、授课内容,最后选择了这个“阅读写作学校”。之后又看了一下其它年级的教学视频,就毫不犹豫报了课。具体理由有这么几个:一是效果好,学完之后孩子会使那股劲。比如:对于2-3年级写景类的小作文,很多孩子突然接触,不会使劲、不知从哪下手。王校长采取“分段框架法”,有多种教学方式,今天举例简单说一种,在拿到题目之后,先讲解如何在学生大脑里构成作文的框架,比如:第一段开头,第二段静态描写,第三段动态描写,第四段结尾,这个主要脉落在孩子的大脑一定要形成,之后再谈变化,后面要说。再说第一段开头,王校长至少列出了5种以上方式,其中一种叫“大海捞针式”。头一次听,给我听蒙了,什么是大海捞针式?但是孩子们运用的都非常好,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辽宁,有许多让人心驰神往的好地方,秀美迷人的浑河,层峦叠嶂的千山,鬼斧神工的本溪水洞……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名不见经传的核伙沟。这里开头,浑河、千山、水洞这些是“海”,“针”就是今天的主题核伙沟。结尾也给出5-8种结尾例子,在这里就不细说了。再说第二段和第三段:第二段主要写景的静态,告诉孩子们静态主要是通过描写颜色、形态等,这样文章更加生动。比如,描写颜色,“核伙沟的花美丽极了,红的似火,粉的似霞,白的似雪。。。”,另外,这里还穿插讲解描写顺序,由远到近还是移步换景,等等,这里就不展开说了;第三段主要写景的动态,引导孩子,如何才能描写生动呢,比如,风吹过来,树怎么样,花怎么样,再通过描写小动物,比如,小蜜蜂、蝴蝶,以及水里的小鱼,等等。每段在多字,再加上开头结尾,一篇字左右的小作文,就写完了。我感觉,孩子心里有了这个框架,再加上一些优美的词和句子的积累,上了几节课,写作文几百字变成了很容易的事情。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个方面是作文的批改:下面我随机拍一个学生的作文:
在解决了能写、会写的问题之后,王校长带孩子们进入第二个层级,就是写好、写精。如果说第一个层级,类似于围棋的"定式",通过十几种例文,让初学的学生会使这股写作文的劲,那么第二层级,就是灵活运用这些“定式”,出精品,出好文章,最大变化是,第一层级能够看出模仿教师的痕迹,通过第二层级,通过消化理解,都变成自己的了。类似的方式方法太多了,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说这些也是与志同道合的家长朋友们分享,我始终认为,对于孩子教育不能把钱花到位,就心里平衡了,教育是有温度的,是培育灵魂的,家长如果不用心,只用钱,效果并不一定能和自己的想法相符。二是内容丰富,与教学大纲相一致。后来才知道,王校长有十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并且有丰富的学校行政管理经验以及教师教学的研究工作。这一点也是我非常看重的,因为所有的课程都是紧扣学校的教学大纲。比如:在内容上,一周讲作文写作,下一周讲短文阅读和古诗词赏析。一学期要写10多篇作文,作文的主题与语文课本上的每一单元内容相一致;我认为,短文阅读也是孩子在学语文过程中的拉分项,王校长采取“用写作文的思路来分析短文阅读,分析每段短文作者写了什么;用做短文阅读的思路来写作文,考虑自己写作文的时候,每一段中心句和写作手法都是什么”。经过不断反复、日积月累,明显感觉孩子的语文综合能力上来了。另外,一个感受是,每一个课件每一个内容都非常用心,比如:下面15秒的视频,是我在该校的抖音(抖音号:W)里看到的一段,仅供参考:接着说我的亲身经历,快开学的时候,闹心的事情来了,开学回沈阳上学怎么办?如果不学了,不但孩子不愿意,而且确实对孩子的语文学习是一个损失。之后,在沈阳家附近也给孩子选了语文和国学,但是与辽阳这个课程相比,更多是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替代。幸好,那一年沈阳到辽阳的高铁通了,只需要24分钟,为了能够上这个课,原来每个月回一次辽阳姥姥家,改为每周回辽阳一次。再后来,通过深入了解,才逐步了解到,王校长曾经是全国优秀教师,过去多次在全国比赛、评比中获奖,是辽阳小学语文领域的顶尖名师,在辽阳的家长圈一打听多数人都知道。由于报名的孩子太多,二年级一届就接近人,被分成了几个班。王校长为了照顾我们往返沈阳的时间,每周都可以任意调换不同的班,虽然时间不同,但是内容是一样的。再后来,有了线上网课,就方便多了,再也不用辽阳沈阳来回跑了,这里由衷地对王校长表示感谢,感谢这些年对孩子语文方面的培养和教育。文章写到了最后,希望更多家长朋友与我分享培养和教育孩子的心得与体会,我写这篇文章还有一层其他意思:当我们一些沈阳家长还在为哪个是“全国最难上的小学”而争论和奔走的时候,看一看在我们周边辽阳、鞍山、本溪等这些城市,有那么一些潜心研究教育的名师和他们带的学生,这些都是不可小视的力量。如果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在未来他们就是强劲的对手;如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那么他们就是丰富的资源。在往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