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本溪县碱厂元宝山杂记静心爱历史

得白癜风怎么治 http://pf.39.net/bdfyy/bdfzg/190710/7288900.html

原创:赵希瑞,来源:印象本溪。

元宝山杂记

名山之名,得之有因。有得于风景之美,有的得于名人轶事,有的得于特殊事件,有的得于佛寺道场,有的兼而有之。

元宝山,位于碱厂镇东。它很小,山脊线长不过千米;山根宽不过百米。它不高,相对高度不过20米。但它在碱厂地区很有名。

元宝山名字由来

得名具体时间已不可考。世传得名源自此山形似“倒扣的元宝”,但经过家父的考证,元宝山其实是由于东西有两个山凸,形成中间凹陷,而从山南远望,凹陷处正好由北大坡的山峰补上,正好形成元宝形。如下图:

地势特点。两座山头,西山低而缓,东山高而陡。立于东山之上,南面东面是一片开阔的小平原,流进碱厂的头道河自东向西流过山脚;北接新宾,东连东营坊,南通蓝河峪的三条公路交汇在山根,形成标准的十字形路口,是典型的交通枢纽,战略要地。东山东面最陡峭,坡度接近90度,北坡、西坡稍短,但坡度也可达到40度,南坡坡度稍缓,但最长。如下图:

元宝山战斗

的本溪大地是国共两支武装力量“拉锯”时期。年2月,为配合“三保临江”战斗,东北民主联军四纵十一师再次挺进本溪,由此拉开了“三进碱厂”的序幕。

当时碱厂地区被国民党师所控制,元宝山上驻扎着一个加强营和地方保安团,共余人。国民党师,是青年干部师,每个士兵都是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少年学生,每个士兵如果被派到其他部队至少是排级军官,武器装备是国民党部队中最先进的:重机枪、轻机枪、美式卡宾枪、迫击炮等等,火力配备齐全。士兵战斗力很强,甚至在和日军作战时都不落下风。当时驻守东山寺上的守军,构筑了贯穿山顶的战壕,建有重机枪和迫击炮阵地,居高临下,扼险而守,可谓是固若金汤。

而当时民主联军武器简陋,主要是日式步枪,重机枪极少。从饮食来看差别巨大:国民党军队是大米猪肉,我军是冷冻的高粱米饭团、炒面和炒熟的黄豆粒。

年2月20日下午3点,四纵十一师向国民党碱厂守军发起总攻。担负主攻元宝山任务的三十一团一营进攻受阻,至次日凌晨2点依旧未能攻克,而进攻北山的二营也未能成功。关键时刻,设于碱厂韦家大院的指挥部及时调整部署,由一营二连从左侧包抄,二营于右侧向敌人侧后迂回,三营由街内向元宝山靠拢。由于敌人的重机枪火力过于猛烈,成排的士兵倒在了不过十几米的南坡的土地上。后来,指挥部从街里调来一门刚刚缴获的迫击炮,由刚刚投降的敌人炮兵,打掉了重机枪,部队得以继续进攻。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于21日晨7时结束战斗。此战,共毙伤敌军人,俘虏人,缴获迫击炮2门,六零炮15门,重机枪9挺,轻机枪30挺,长短枪余枝,电台一部。

年,碱厂公社在东山旧庙遗址处,兴建了一处仿古烈士纪念堂,在山顶修建了一座烈士纪念碑。以此来纪念为解放碱厂而长眠于此的英雄战士,并把此地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每年清明节时,举行全公社机关事业单位和高中、初中、小学学生参与的隆重的纪念仪式。那时,参与纪念的人们都胸佩白花,按照单位排成长长的队伍。走在最前面是由各单位敬献的花圈队伍,紧接于后的是持枪的碱厂村的民兵排,其中四人一组的两挺重机枪尤其惹人注目。后面是各单位的人员,很多人手里拿着铁锹、镰刀一类的扫墓工具。到了山上,在纪念堂前,每个单位都有一位宣讲人,带领本单位的人员举行纪念宣誓默哀活动,然后到堂后的山坡上给烈士墓清理杂草。整个过程所有人都不自觉的表情严肃,庄重而有序。那时作为小学生的我,在老师的教育下,被现场的氛围所感染,内心充满着悲愤和崇敬之情。

时隔四十多年,当时纪念仪式开始时,民兵排的重机枪的枪声,依旧回荡在山谷,回荡在我的耳畔。青山处处埋忠骨,今天富足的生活是无数先人用鲜血换来的!

年金秋十月,我再次来到元宝山,寻找战场的遗迹,虽然此处的纪念堂已被改建成道观,烈士的墓地被迁往了台山,但战壕依旧清晰可寻,条石垒建的简朴不失庄重的烈士纪念碑依然高高矗立。翠绿的青松散立在山上,仿佛是当年的战士,捍卫着这片沃土。透过树的缝隙,西面的碱厂镇已是高楼耸立,一片繁荣景象;南面和东面的稻田已是金黄满眼,一派大丰收的风光。面对此景,游居他乡已久的我,不禁思海浪奔,四季之风如旧往来,山野之花循季而开,但物是人已非,如若元宝山上的英雄有灵,一定会感慨今世之变化,欣慰今世之后人。

东山寺

元宝山的东山,曾经建有佛寺——东山寺(东宁寺)。东山寺据传建于明成化年间(年)。东山呈卧牛状,腹部洼而平,寺庙建于此。规模不大,有一正殿,一后殿。正殿长约20米,宽约5米。后殿长约7米,宽约5米。庙前山头两旁左右天然形成两个小砬头,安放着晨钟暮鼓。

庙宇用青条石做窗台下的墙壁,窗台上用青砖、粗大的松木做柱和梁,青瓦覆盖屋顶。庭柱是三拱三翘的样式,柱和梁以及檐头都以红色为底色,饰以各种图案,或讲述佛缘传说,或禅语警世。庙顶高高翘起的屋檐上,两侧分立着鸱吻等脊兽,整个庙堂显得庄严肃穆。庙里供奉着如来佛祖、观音菩萨等诸位神佛塑像。寺庙里有僧人常年修行于此,附近的乡民常常到此来爇香求佛,每到佛祖菩萨诞辰佛节,也举行一系列的佛事活动。到了清末,由于战事不断,僧人遁走,寺庙无人看管,风雪侵蚀,庙宇渐渐坍塌,至于荒弃。后来随着铁刹山道教的传播,铁刹山道院派人在当地商家赞助下对此处重新修缮,作为历代道众修行及当地百姓祈福之地(具体年份不详)。

年,碱厂人民公社为纪念在元宝山战斗中牺牲的民主联军的烈士,在此修建了仿古庙的纪念堂,并成为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现此地建有一爿庙宇。有正殿2座、偏殿4座、斋堂加客堂2座、经堂1座、门楼加钟鼓楼1座、其它附属建筑若干。

古代遗址和墓葬

元宝山的东山从地质构造来看,是石灰岩组成。建国初期,为满足工程建设需求,政府在此修建石灰窑,并拓展公路。石灰窑最早的开凿地点选在两个山洞,结果在工程进行过程中,出土很多类似箭头、匕首、斧子等磨制石器,家父因早年曾参加过省级考古培训班,所以对此类信息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