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的名字,就有着“水之源”的意蕴。其实,本溪得名本溪湖。本溪湖的湖面不及15平方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小的湖了。
别看湖小,却曾被列入关东十景。此湖四周峰峦回抱,外阔内狭,极似犀牛角做的酒杯,故称“杯犀湖”,谐音“本溪湖”。从此,以湖名市。
本溪地处辽东山区,地上山高林密,地下则有一个神秘的山水王国。
本溪水洞,位于本溪县内,距市区大约35公里,水洞长达米,是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是至今发现的世界最长的大型石灰岩充水岩洞。
岩溶,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化学溶蚀和物理冲蚀而形成的地貌。溶解的地下岩层进入暗河,流向远方,留下的遗迹便是溶洞。
水洞又称“九曲银河”,面积3.6万平方米,平均水深1.5米,最深处可达7米。水域延洞体展开,时阔时狭,迂回曲折,洞内钟乳石,石笋与石柱多从裂缝攒拥而出,形成各种物象。
水洞按其景观形体可分为“二门、三峡、七宫、九曲”,共有余处景观。
本溪水洞风景名胜区,融山、水、洞、泉、湖、古人类文化遗址于一体,被赞誉为“钟乳奇峰景万千,轻舟碧水诗画间。钟秀只应仙界有,人间独一此洞天”。
现开发地下暗河长米,水流清澈见底,水洞常年温度保持在摄氏12度左右,洞中有峰峦、峡谷、怪石,也有泉流、深潭、瀑布。
本溪水洞,一个层层叠叠与世隔绝的世界,也是一个奇迹不断发生的幻境。这里的石头变成水,水又变成石头。滴水溶石变成滴水生石。
带着丰富矿物质的水,经过石缝间的滴漓,碳酸钙积淀,日积月累,无中生有般长出了漂亮的钟乳石。水洞所有石雕形状,都来自千变万化的水形态。
笔直的岩溶石管、石挂是激流、瀑布、水帘的化身;石笋、石树、石花、石葡萄是飞溅水、卷曲水、凝结水的变形。
洞内原本是寂寞无边的黑暗,开发后的照明侧重于观赏,洞中各种次生化学沉积物千姿百态,配上五彩灯光,发挥想象,便更觉景象惟妙惟肖、美仑美奂。
由于距离太长,且暗河水深,水洞需要乘船前往,小船儿悠悠,飘荡在洞中。
有了岩层奋不顾身、接连不断地塌陷,才有了暗河循环流行的渠道。洞府高低错落,幽深莫测,左右石笋林立,洞顶钟乳高悬,洞内石柱、石幔形态各异,宛若龙宫仙境,犹如琼宫玉阁,好比“古洞泛舟”。
本溪水洞深邃宽阔,水洞河道曲折,蜿蜒幽深。此地导游会告诉你,这里是迄今世界上唯一需要乘船游览的地下暗河溶洞,真正是“北国一宝”,“天下奇观”,“亚洲一流”,“世界罕见”。
种种迹象表明,地下与地上是完全不同的世界。我们以地上形成的思维和视觉习惯,无法理解地下溶洞里的山脉水脉。
本溪水洞全长5.8公里,已经开发的长度有2.8公里,未开发部分主要是水位较高,船儿无法通过,这也给本溪水洞增添了神秘感。
本溪水洞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各种喀斯特奇观,形成于亿万年前,至今仍在变化生长,只是速度极其缓慢,慢到很难感觉到它的变化。
在溶洞的顶部,有很多微小的裂缝,里面的水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缓慢下流,经年累月,缝隙的下方便形成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等奇观。
洞内有堪称世界地质奇观的钟乳石,造型奇特、似人似物、栩栩如生。在各色灯光的映衬下,形态各异造型逼真的钟乳石,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在这里,水与石没有了界限。两者在化学反应中彻底向对方打开了自己,消融了自己,又凤凰涅槃般获得新生。
钟乳石,以水为源,与水相依为命。它的品相是地下水充足与否的标志,水源好,它就雪白透亮,活力四射。一旦断了水,它便迅速枯萎,崩塌断裂。
沿着水流迂回前行,可依次欣赏飞泉迎客、宝瓶口、海潮、宝莲灯、群猴、福寿双星、玉米塔等奇秀景观,这些天然形成的标志性自然雕塑,近距离欣赏这些奇观时,不得不慨叹自然界的神器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本溪水洞里如蚁穴、似鸟巢,形成成千上万洞穴支持的网络体系,就像在山体内部精心设计和制造的稳定结构。
这层峦叠嶂究竟藏了多少水?谁也不知。许多地下河源流不明,涨落无序,来无踪去无影。有一些地段只听见岩层中传出的流水声,看不见河流在哪里。
水洞之外,还有旱洞。旱洞洞穴高低错落,洞顶和岩壁钟乳石多沿裂隙成群发育,现利用其独特的资源,建立了古生物展览馆,再现了亿万年古生物的进化演变过程。
西魏遗少去过国内很多溶洞,唯独喜欢这本溪水洞,因为此处深不见底,是名副其实的水世界。